打虎亲兄弟、上阵父子兵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
作者:闻道
编辑:一然
风品:张戈
来源:首财——首条财经研究院
大海航行靠舵手,卫龙美味核心管理层再现变动。
7月9日,公司公告称,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彭宏志因个人职业发展,将于8月31日辞任,职务将由执行董事余风接任。
此次CFO变动,距CEO更替仅隔四个月。2025年3月,孙亦农辞任公司CEO,董事长刘卫平的弟弟刘福平接棒,这一变动被解读为卫龙帅印重归刘氏家族。且彭宏志为执行董事刘忠思表兄,而余风则是创始人刘福平两兄弟的堂弟。
7月10日,卫龙股价大幅下挫12.97%,收报12.62港元,总市值缩至约307亿港元。此后涨跌互显、微量调整,截止7月21日收盘价12.5港元。
都说流水不腐、新人新气象。可核心管理层接连变动,难免让市场犯些嘀咕。如何打消疑虑、接下来发展战略策略将怎么走呢?
1
产能利用率不足7成
辣条失去“一号位”
细观两次高管变动,均发生在财报发布前窗口期。
2024年,卫龙营收62.66亿元,同比增长28.6%。净利10.68亿元,同比上升21.3%。双位数增长可喜可贺,然细观增收结构发生变化,营收增速和占比上,以辣条为代表的传统主业“调味面制品”,均败给了以魔芋爽为代表的新兴“蔬菜制品”。
报告期内,调味面制品收入同比仅增长4.6%,约26.67亿元,占总营收比从2023年的52.3%降至42.6%;蔬菜制品则接棒“一号位”,大涨59.1%至33.71亿元,占比从43.5%提至53.8%。且产能利用率方面,蔬菜制品高达96.3%,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也有88.8%,调味面制品仅为65.4%。设计产能还从上年同期的23.77万吨减至20.21万吨。
拉长时间线,调味面制品疲态2023年就有显现,当年收入同比下滑6.2%至25.49亿元,销量更锐减17.4%至12.44万吨,比上一年少卖2.62万吨,2024年虽收入回升、可增速远低于总营收、占比延续了下滑态势。
聚焦传统主力辣条,虽连续3年全国市占率第一,可销量已从2021年的19.36万吨减至2023年的12.44万吨,叠加2024年设计产能下调,难免让外界对其未来走势产生审视。
据中新经纬,卫龙美味称,2024年调味面制品设计产能减少,主要由于部分产线调整。
为了稳住业绩,卫龙开启涨价策略,2019-2023年调味面制品每千克平均售价为14.3元、15.0元、15.1元、18.1元、20.5元,5年累计涨幅43.36%。2024年财报虽没披露产品类别的具体销量和单价数据,可辣条毛利率仍达到47.5%。品牌溢价展示了卫龙的市场影响力,也需警惕对用户规模的反噬性。
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,辣条在卫龙失去“一号位”,有多重因素。传统辣条高油、高盐、高热量,与“低脂低卡”健康风潮相背。即便卫龙借助数智化提升了产品品质,一时难扭转市场固有印象,而伴随涨价,辣条“童年味道”的情绪价值渐被稀释。尤其量贩零食店崛起、为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,更愿采购低价白牌辣条。再次,赛道竞争激烈,一些新兴品牌凭借差异化口味定位,迅速抢占市场,对卫龙构成挑战。虽然后者推陈出新、推出川辣,甚至猎奇的榴莲味辣条等,但从设计产能及收入占比下滑看,效果并不算理想。
不算夸言。以新锐品牌麻辣王子为例,其2024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,以51.2%市占率位居麻辣辣条全国销量榜首。
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,2024-2026年辣条市场规模增速预计从7.3%逐年降至5.2%,增长空间显著收窄。63.2%的辣条消费者关注辣条安全。超五成的辣条消费者注重口味与口感。野村证券观点认为,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出现两主要新趋势,一个是“反消费主义”倾向更加明显,表现为消费降级、理性消费、不愿为品牌溢价。另外一个“悦己消费”,表现为年轻人更关注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产品。
在此背景下,卫龙想要稳住辣条的江湖地位,产品涨价只是权宜之计,根本还在做好品质溢价、夯实消费口碑信任,增加悦己消费价值。
据央广网2024年10月消息,卫龙旗下辣条产品在日本市场因检出被禁用的食品添加剂TBHQ(特丁基对苯二酚),触发日本“零检出”红线,43公斤产品被召回。
彼时,卫龙方面回应称,系国家间标准不一样,产品符合中国标准,安全合规,消费者可放心食用。此言辞一度引发网友热议:同一产品国外召回国内安全、是否有“看人下菜”之嫌?
公开资料显示,TBHQ(特丁基对苯二酚)是一种油溶性抗氧化剂,可延长保质期,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“可能致癌”。欧盟、日本禁用;中国国标允许使用范围是≤0.2g/kg。
整体来看,辣条这门生意正在经历价值重估,卫龙想要重振雄风,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下一新品爆款,而是一场从产品品质到品牌叙事、做透质价比性价比的系统性再造。
2
魔芋爽大爆发背后
危机感,是企业成长的最大动力。
面对行业变阵,卫龙美味也在谋求转变,除了开发低卡辣条,切入健康零食赛道,还在多元矩阵、品类平衡间寻找新路径。蔬菜制品跻身第一大收入来源,就验证了上述策略的有效性。财报显示,魔芋爽、风吃海带、素毛肚等成为新业绩增长点。
国海证券研报显示,2024年卫龙在魔芋爽品类市占率约70%,在魔芋零食品类市占约42%。为卫龙贡献约30亿元收入,占蔬菜制品板块近九成份额,堪称真正的“造血引擎”。
实际上,卫龙在魔芋赛道布局较早,2014年就推出了魔芋爽。2022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9亿元,成为继辣条后又一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爆款单品。
同时,在“卫龙不只是一种辣”品牌主张指引下,公司还保持了强劲的推新节奏,加速拓展产品矩阵,满足细分口味需求。以2024年为例,先后推出小魔女魔芋素毛肚、小魔女魔芋素板筋、劲爽辣卤味风吃海带、卫龙吮指烤肉味辣条等新品。
2025年,又加码品质化、年轻化战略。前者推出高纤牛肝菌魔芋,并强势进驻山姆会员店。该产品融合山野珍馐牛肝菌与健康食材魔芋,以浓郁菌香碰撞高纤魔芋的Q弹爽滑口感,力求为消费者带来“山野鲜气”体验。
后者则聚焦联名营销动作:从年初引爆肯德基“疯狂星期四”的联名狂欢,到五六月间推出卫龙×五芳斋联名粽子、卫龙×白象“辣条拌面”等系列跨界合作,撬动了话题流量,强化了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存在感。
行业分析师王妍婷认为,卫龙不再依赖品牌本身的知名度,而是更专注每个单品品牌的发展。紧跟消费者饮食结构升级,推出更多低热量、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食材,力求形成多品牌消费心智和行业竞争力。从满足口味到情感共鸣,可以说卫龙在“悦己消费”、年轻圈层打造上下了很多功夫,这是蔬菜制品能扛起增长大旗、跃升为第一收入主力的一个主因。
3
品控、渠道、供应链
待补功课知多少
只是,竞品也没闲着。以魔芋为例,竞争壁垒不高,技术门槛较低、口味易模仿,盐津铺子、百草味、三只松鼠等都推出了相关制品,试图在市场分一杯羹,今年3月,盐津铺子的大魔王麻酱素毛肚单品销量破亿,来势可谓汹汹。
这意味着,卫龙想守住江湖地位,还需深挖护城河、扎实基本功。
据红星新闻,2024年5月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,两包标称15克的卫龙魔芋爽,实际重量分别为12.6克和8.9克,均未达到15克。
随后,卫龙官方致歉,称已联系相关消费者妥善解决,同时在内部立即展开产品生产、品质检测等自查工作。
截至2025年7月21日,浏览黑猫投诉平台,卫龙食品相关投诉量796条,辣条、魔芋爽均有涉及,主要集中在产品异物、变质等质疑上。
如2025年7月14日,投诉编号17385193955显示,一消费者称,2025年7月14日在美团闪购买了卫龙大面筋,食用过中发现食品存严重变质发霉,且出现恶心干呕想吐的症状......
如2025年7月10日,平台过审投诉编号17385036767显示,一消费者表示,线下购买的卫龙魔芋爽,打开内部小包装袋发现发霉严重,生产日期是今年6月,面对消费者的索赔诉求,卫龙官方售后客服来电话后没后续解决方案。
如7月8日,平台过审投诉编号17384949719显示,一消费者称,淘宝卫龙食品旗舰店购买了卫龙魔芋爽产品食用时,发现包装内存在脏污异物,严重影响食品安全与消费体验。消费者请求平台协助督促处理,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再如6月24日,平台过审投诉编号17384464070显示,一消费者称,在淘宝天猫卫龙食品旗舰店下单了魔芋爽,消费者食用过程中发现味道不太对,并且发现发霉的魔芋爽,还有类似小小的毛发在上面。
(以上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)
诚然,用户千人千面,人人满意并不现实,上述投诉或有偏颇片面处。可作为行业龙头,卫龙美味不能忘记食安无小事、用户口碑是立身之本。身处零食消费存量时代,消费者从不缺选择,品控上的一时疏忽,很可能损伤公司宝贵信誉,继而影响业绩表现。。
除了品控风控,原材料成本波动,也透出供应链建设的重要性。2024年魔芋精粉价格大涨,导致卫龙蔬菜制品收入大涨、毛利率却从上年的51.3%降至49.5%。
截止2024年底,卫龙存货金额8.78亿元,同比增长109.2%。对此公司称是因增加原材料储备,且存货周转天数保持稳定。话虽如此,可翻倍增长除了带来现金流压力,还需警惕减值损失风险。
从渠道看,卫龙较重依赖线下经销体系,2024年贡献约88.8%的收入,线上收入大增近40%,但占比仍不足12%,远低于一些新锐品牌,在互联网电商大潮下是否会错失成长红利值得企业审视。相似思考的还有海外市场,尽管设立了“海外事业发展中心”,实际进展有限。2024年收入甚至录得负增,同比下降约 18.9%至7921.6万元,占总营收比降至不足2%。
整体来看,卫龙已孵化出了第二增长曲线,但要从“不只是一根辣条”进化到“不只是一种辣”,筑牢品控根基、加快供应链建设、优化渠道结构,需要补的功课依然不少。
4
走出舒适区、抓紧窗口期
“兄弟档”的新答卷
客观而言,这也不是一家之痛。休闲食品赛道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,从业者的挑战不止于单品增速放缓,更是传统观念与Z世代消费哲学的系统碰撞。
要突破增长瓶颈,仅靠渠道优化、品类扩张远远不够,须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健康化、品牌年轻化与渠道精细化等核心问题。而辣条品类增速放缓,恰恰成为卫龙走出舒适区,重构底层逻辑的绝佳窗口。
问题槽点之外,也要看到卫龙业绩能稳增高增,离不开自我革新、市场运管进化能力。
如作为魔芋爽品类开创者,自2014年起,卫龙便持续深耕该赛道,将消费者对低脂高纤的功能性诉求,转化为鲜香Q弹的感官语言。通过原料端构建“产区-仓储-检测”的三重护城河,卫龙实现了从“安全合规”到“健康溢价”的跃迁。
品质方面:卫龙采取关键原料直采优质产区策略,并与中粮集团、益海嘉里等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。通过供应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,构建“全员、全链条、全部门、全流程”为核心的严苛品质管控体系。
生产方面:早在2014年,便拥有10万级洁净标准的全自动化无菌生产车间,近年不断加大智能制造投入,致力打造透明化工厂。目前,魔芋爽生产基地已获评工信部“国家级5G应用安全区域标杆”等荣誉。
设计方面:建立五维品评体系,专职团队每日盲测,从辣度、脆度等12个维度严格评分,并每两周追踪货架期内产品感官变化。标准方面:2022年,牵头参与制定面制品行业首个行标,提出辣条产品\"降油、降糖、降盐、控添加剂\"革新目标。目前,正主导制定首个《魔芋休闲食品国家标准》,拟对固形物含量、膳食纤维等关键指标设立硬性要求。
整体来看,一半海水一半火焰,卫龙正处在向上爬坡的较劲阶段,想要保持继续成长、实现更多价值突破,考验管理层的大智慧。这也是CEO、CFO接连变动,外界强关注的逻辑所在。
公开信息显示,孙亦农是职业经理人,其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和雀巢担任过高管。升任卫龙CEO后,公司曾引入洪星容、李卫洪等有外企工作经验的高管。在孙亦农离任前,卫龙美味有6位执行董事:刘卫平、刘福平为亲兄弟,也是卫龙美味创始人。刘忠思、余风分别是两位创始人的堂弟、表弟,彭宏志则是刘忠思表兄,仅孙亦农与创始人无亲属关系。
随着孙亦农离职,卫龙美味掌舵权重回刘氏家族手中。这有利于稳定军心、统一战略、强化执行力,但也引发外界对治理结构单一化的担忧。2025中报发布前夕,彭宏志的辞职除易产生财报质量的猜测,减持行为也被质疑存信息不对称风险。
未来如何增强治理透明性,团队人才提升空间,在家族控制与专业管理间寻求平衡,摆脱“家族化回潮”质疑是一个严肃思考题。
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!面对消费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双重挑战,卫龙的答案始终坚定。可要打动世界味蕾,也需要世界级智慧。都说打虎亲兄弟、上阵父子兵,经历CFO、CEO更迭后,开启刘卫平、刘福平“兄弟档”的卫龙,会交出怎样的新周期答卷,拭目以待。
本文为首财原创
钱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